李玟突然离世:她那么爱笑,为什么会抑郁?
2023-07-08 23:11:45 张德芬

7月5日晚,歌手李玟的家人通过社交媒体宣布,Coco于2日在家中轻生,送院后一直昏迷,最终于7月5日与世长辞。

家人表示,李玟于数年前不幸患上抑郁症,经历了与病魔的长时间斗争,可惜近日病情急转直下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李玟离世的消息令很多人十分痛心、遗憾和震惊。

她是大众心目中的阳光女神,热情而有感染力,自信且能量强大,她总是把最好的一面留给大家。

面对李玟的突然离开,网友表示难以接受: 她那么爱笑,怎么可能抑郁呢?

关于抑郁,有些误解不容忽视。

抑郁症,或许和你想的不一样

她总是很独立,遇到事情喜欢一个人扛,很少麻烦别人;

她总是很热情,乐于助人,给身边的人带来很多欢乐和能量;

她是大家眼里的开心果,阳光开朗,每天工作积极勤奋……

所以,她不会得抑郁症。

这就是大部分的人对抑郁症存在的 刻板印象 ,认为患者都是闷闷不乐、情绪低落,言行消极,自我评价低的人,而积极阳光、爱笑的人不会得抑郁症。

实际上,有些抑郁症人群,非常隐蔽。

他们把难过的一面掩饰起来,会笑着和你说早安,但心里完全没有开心的感觉,笑容仅仅被当作社会交往的符号。

这就是荣格心理学中提到的 “人格面具“ ,指的是一个人为了适应社会的期待,而对外呈现的个体形象特征。

法国戏剧家马歇·马叟曾演过一部哑剧,他扮演的是一个男人戴着各种面具玩得起兴,后来把一个小丑的面具戴到脸上怎么也拿不下来,窘迫不堪。

马歇·马叟的演技非常高超,把角色想尽办法取下面具时身体扭曲、极力挣扎的样子表现得惟妙惟肖,可再怎么痛苦地挣扎,脸上的面具永远是一副笑态可掬的样子。

他把这两种完全对立的冲突,展示得淋漓尽致,非常具有感染力。

生活中,那些 爱笑但并不开心 的人们,也饱尝着一模一样的苦楚。

金马影后马思纯,长相清纯,有着迷人的微笑,每次参加节目,都会被节目的某个瞬间逗得哈哈大笑,有人说这是她保持阳光、正能量的秘诀。

北大学霸李雪琴,是大家非常喜欢的一位脱口秀演员,她风趣幽默,给观众带来了很多欢乐。

遗憾的是,马思纯从2017年就被诊断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和焦虑症,失眠、记忆力衰退,需要靠药物缓解症状。

而李雪琴曾经也是一名抑郁症患者,甚至动过自杀的念头。

实际上, 抑郁症的机制十分复杂,受遗传、生理、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 ,坚强的意志力和积极的人生观不一定能克服抑郁症。

在很多情况下,患者大脑的神经化学递质的效能受损,所以无法感知快乐,也没有选择情绪的余地。

正如糖尿病人,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,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一样,你能说他们是抗糖意志力不强吗?

恰恰相反,他们比普通人更努力的控制糖摄入,比普通人更努力地控制生活习惯,他的身体机能也在努力调节。

但,他就是病了。

请别让他们,独自面对绝望

抑郁症不是懒,不是矫情,也不是抗压能力差 ,是像感冒发烧、糖尿病一样切切实实的疾病,值得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。

旁人的误解和二次伤害,很有可能导致抑郁症患者的情况加重和久治不愈。

我曾经接待过一名大学生来访者小琴,他曾遭受了整整三年的校园冷暴力,受到同学和老师的各种排挤,导致情绪持续性的低迷。

他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,甚至连日常生活都不能料理,最基本的挑一件衣服,刷完牙、洗完脸、出门,都很艰难,更别说专心学习了。

发病前,小琴喜欢听歌、打球,看比赛,发病之后什么都不想做了,只想躺着,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义。

手机就在枕边,听到电话铃声,他会马上挂断, “太恐怖了,不想面对。” 他将自己与世界隔绝,在恐惧中独自挣扎。

在一个病情反复的周期里,小琴写下自己的感受:

“真的很痛苦,没人能够理解我,有时候我自己也不能理解自己。但是,我太渴望来自外界的理解和温暖了。”

这就是,一个抑郁症患者最真实的心声。

身边人的理解和支持,是他们对抗抑郁最大的动力。

但是, 并非所有的“安慰”,都能够疗愈 。

对于身患抑郁的人来说,令人难过的时刻,那有什么道理可言?

于旁人而言,盲目的建议、鼓励、督促、追问原因,甚至是指责都会让他们雪上加霜。

所以,千万别再说:

“不是只有你痛苦,大家都一样~”

抑郁症患者的情绪低落和痛苦是无法排解,无法自拔的, 常人很难感同身受 。

他们不仅被负面情绪吞噬,还要忍受失眠,头痛,疲劳乏力等机能性的痛苦。这一点,和大家还真的不一样。

“你就是想的太多,忙起来就好了~”

抑郁并不是闲来无事、胡思乱想 ,他们的大脑会不断地浮现各种消极的念头。

这些并不受意识控制,当抑郁症全面来袭或严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人会变得行动迟缓,根本“忙不起来”……

“要勇敢地对抗压力,坚强点~”

抑郁症不是性格弱点,也不是日常的情绪波动。 所以,不能直接归咎为抗压能力太弱,抑郁症是需要治疗的疾病,不是单纯“意志力”就能解决问题的。

Serani是畅销书《战胜抑郁》的作者,她曾长期与抑郁症斗争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: 陪伴与倾听,是最好的爱。

任何事,无论是送一张卡片,发一条信息,做一桌可口的饭菜,或是留一条语音信息,都能让TA感受到被爱。

小小行动,就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给他们指引方向。

抑郁症患者,如何走出阴影

抑郁就像沙漠中的骆驼刺,虽然露在沙漠表层的部分看上去若有似无,其实埋在沙子底下的部分却根深蒂固,长达几十米,是植株的数十倍。

因此,我们必须要以更为慎重的态度,来对待抑郁的全部复杂性。

要想让抑郁之手从我们的生活中松开,既要弄明白抑郁的运作原理,还需要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。

首先,深刻认知痛苦。

抑郁在本质上是自我攻击,很多抑郁患者都有一个很深的执念,比如,足够优秀,就能掌控命运;不完美,就不值得被爱等等。

他们用尽各种方法把自己往唯一“正确“的方向引导,不断改造自己,耗尽心力去达成一个不可能的期待,内耗极大,等把自己燃烧殆尽,就会彻底陷入绝望。

我们需要通过深刻的自我觉察,100%认识到: 我需要为我的痛苦和快乐负责。

击碎自小习得的底层信念,尊重生命的来去悲苦,臣服于当下一切的境遇,藉由内在的探索,去看见自己对于生命的幻想与不可得、不可控。

只有你深刻的认知到自己痛苦的来源,并且决定要快乐幸福,才会生发出新的生命可能性。

其次,转念的力量。

我们必须要明白悲伤是无法避免的,如果把焦点放在让自己不快乐的事物上,反而扩大了这些事物的影响力。

很多时候,痛苦来源于自我局限的信念和对负面事件的绝对排斥,当预期无法实现,或者事物的发展违背了自己的意愿,就会无法接受。

试图把这一切都固定下来、控制下来,这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,其结果必然失望、困顿。

其实,所谓健康的心理状态,并不是没有痛苦只有欢喜,而是能够容纳这两种对立的情感,坦然接纳命运的安排,允许情绪的来来去去。

如《道德经》言: 反者道之动,弱者道之用。

把自己看“小“,承认局限,臣服于现实,是摆脱抑郁症的关键。

最后,觉知身体,让意识回归身体。

如张德芬老师所说: “如果你真的想走出抑郁,这个过程就会变得容易,比如,你可以去做一些需要耗费体力的事情,特别是一些接近大地的工作,然后你可以去慢跑,流流汗,喘喘气。”

正所谓“静能生慧,动能生阳”,现代医学和临床发现,运动是抗抑郁的最好方式之一。

当然,通过冥想、瑜伽,中医推拿,疏通经络,都能有效缓解精神痛苦。万法归宗,身体是一切的根本。

作为一种疾病,抑郁症并非“不治之症”,通过积极应对,大多患者可被治愈。

万物有裂痕,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。

走出抑郁的阴影,并非易事。

但,别放弃,努力让改变发生。

策划丨金凤

编辑丨燕子

相关新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