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文学科技社
(资料图)
提起专家,人们往往是心中敬佩,十分信服的。然而一场疫情,“专家”不仅口无定论,不负责任的预测更是导致无数人因此失去生命,这无疑打破了人们对专家的幻想。我们心中都充满了疑问:到底什么是专家?难道只是一个名号、一纸文凭,又或者只是资本家为了蒙骗大众所套上的清高的外皮?
我们不知道、不清楚所谓“专家”背后的龌龊,但是我们用眼睛去看,用心去听,我们所能感知到的是“专家”们好似那墙头草,风吹向哪边就往哪边倒:11月之前,主流媒体和一众专家对疫情的态度还是 新冠病毒尤为恐怖,防疫清零更是许多专家每天都在大力呼吁的口号。出乎意料的是,一个月后, 随着国家防疫政策的调整,这些专家又主动站出来宣称病毒的危害性很低,有些人甚至表示希望自己能尽早感染。口风改变之快,实在是学到了我国传统戏剧文化中“变脸”的精髓,令人叹为观止。
有句话是这样说的“一切事情的背后都有其政治因素”,那么当专家开始为了站队而发表言论,那专家是否也应该改个更像样的名字,比如“政客“、”政治学专家“这类的,好让普通人能够更好地去辨别此专家与彼专家的区别。
当然这其后或许也少不了资本的推动,毕竟很多相关企业在疫情期间可谓是赚得盆丰钵满,口罩基本人人都囤、疫苗人们都是抢着打,更有甚者核酸造假,”专家“一句”莲花清瘟是治疗新冠的特效药“,药店立马售光,身价也水涨船高,翻了两倍不止,网友更是戏称”布洛芬“为奢侈品,简直一粒难求,专家的这个带货能力远超当红明星。
然而,现在仍然有很多人盲目地去相信专家,还处在当初专家不顾生死逆行的感动之中,对此,我只能说人心是很复杂的,”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“的那是圣人,我们曾经确实将专家亲手捧上神坛,但是归根到底,脱去专家的名号他们与普通人都没什么两样,也很难在诱惑面前站得稳脚,我们当然不能去否认疫情期间专家所做出的奉献,一次次的舍小家为大家令我们热泪盈眶。
可以说,如果没有这些专家,或许我们国家疫情不会控制的这么有序,但是,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将功抵过,并且从事实上来讲作为相关方面的专家,再出现专业领域的问题后积极去解决,难道不也是其必要的责任。既想要社会地位和百姓的尊重,又想要赢得资本的青睐,我私认为这种吃象实在是有损其塑造的坚毅形象。
对于我们来说可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专家说的话,然而那些不经常上网的中老年人,往往会对专家说的话深信不疑。前几个月专家说新冠病毒很可怕,提醒一定要做好防护,他们就会严格遵守国家的一切防疫要求,可当专家说这只是个小感冒,大多数人甚至都没有症状以后,他们又会果断的摘下自己的口罩。
正是因为专家的言论有着这样的影响力,当专家声称黄桃罐头、橘子、电解质水有助于抗疫后,我们会发现这些商品的价格都在短时间内飞快上涨,即使如此,大多数人也纷纷购买,并将其赠送亲友。既然带着专家的头衔,说出的话就一定会带有分量。
专家昧着良心想说什么都是其自由,但希望新闻媒体在进行报道这些专家的言论时,要带上他们的姓名。如果坚持这么做,等过上一段时间,我们就会知道哪些专家是真的在预测、哪些专家是在哗众取宠。
正是因为在网上常常会出现不记名的专家言论,一些不负责的专家随意发表言论才会抹黑整个专家群体,连带着一部分真正为人民服务、为人民着想的言论也被掩盖。专家发言实名制,是解决当下这一乱象的必要之举 。 其次,我们也要学会分辨专家言论的合理性,同时也要教导父母、长辈学会正确对待专家的言论。很多老一辈人,他们从小生活环境单纯质朴,为人憨厚,对专家说的话往往深信不疑。
在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,专家的发言的确都很有分量,但要注意的是时代已经变了,现在什么人都有可能成为专家,专家的言论也越来越不值钱。听到专家的发言,应当第一时间分析这句话的对错,而不是盲目轻信。
当然,对于专家我们并不是全盘否定的,一个群体中既有有坚守初心,坚守职业操守的人,也有坑蒙拐骗、心术不正的人,我们不能一刀切的禁止这些专家说话,也不能将一切专家言论奉为圭臬。在当下,希望广大网友可以擦亮双眼,不要去盲目地相信别人,说什么就信什么,用更理智的思维去思考,做出自己所真正需要的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