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,2023年,拼经济,这大概是全国的主流。
各地都给自己定了目标,增速要达到5%-6%左右,开工第一天,不少城市都下了军令状,广州要拼3万亿,珠海、佛山等城市也给自己定了6%的目标。
(相关资料图)
而山东的东明县甚至喊出了:“谁跟企业过不去,县委、县政府就和谁过不去”。
话说得非常直白,争议不少,但可见是真着急了。
各地声量的大小,从去年的成绩上,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。
最近,全国各地的GDP数据相继公布。
广东依然是全国经济最强省份,全省的GDP逼近13万亿,这也是广东GDP总量连续34年居全国第一,第二名江苏也到突破了12万亿大关,最近三年,一年1万亿的增量,确实是“苏大强”,而两省的经济总量占到全国的20.8%。
从城市的角度来看,上海和北京依然是城市顶流,GDP均超过4万亿,GDP超过2万亿的城市,增加到了7个。
但是,还有一个趋势也越来越明显,那就是经济的南北差异,越来越大了。
按省份来看,北方省份只有山东和河南进入了前十,如果从1978年开始计算的话,44年的时间里面,从5:5的南北比例开局到现在则是8:2了,最先跌出前十的是黑龙江,河北和辽宁在榜30多年后,最终也跌出榜单,山东和江苏的差距,也从10年多前的2000多亿拉大到如今的3.5万亿。
按城市来看比例则更加悬殊,1978年,前10名中有6个北方城市,2020年开始,就只剩下北京一个独苗,南北比例达到9:1,天津、青岛、沈阳、大连等传统北方经济强市,早已经跌出前十了。
放眼前20名,昔日经济重镇——大庆、鞍山、哈尔滨、长春、唐山、烟台、石家庄等城市,全国排名也在逐渐下滑。
2022年,北方省份GDP总量占全国的35.3%,与南方省份的差距,已经接近30个百分点,具体到金额,就超过35万亿。
2,历史上多次出现经济重心的南北转换。
早年间资本主义萌芽就在南方,1949年后,北强南弱的格局开始形成,三线建设时期,北方受益也比南方要多很多。
但是改革开放后,南北的差异显现,明显分化则是在2014年。
在2014年以前,大家更愿意说的是东西差异。
2014年是新常态第一年,全国的GDP普遍回落,但同时差距就显现出来了,在经济总量上,南北差异就开始扩大了,南方的重庆GDP增长10.9%,而北方的山西只有4.9%,当时增速低于7%的省份,只有东北三省和河北、山西。
从2015年开始,各省的增速目标也开始下调,但差距逐渐扩大,这七八年下来,南北差距日益显著。
比较的指标,既显示硬实力,也表示现有资源,而从各个指标上来看,双方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:
南北差异还会更大吗?
2023年,即将迎来新一轮的经济普查,对北方省份来讲,这是有黑历史的。
因为2018年的经济普查,南方16个省份,14个省上调,2个下调,而北方15个省里面,12个省下调,仅3省上调,调整幅度之大,令人震惊,天津下调了29%,吉林下调25.3%,黑龙江下调了21.5%,山东下调12.8%。
总量上,山东调减9821.1亿,而天津调减幅度达到5500亿,而“经济四普”的前几年,辽宁、天津滨海新区、内蒙古,也曾在GDP中挤水分。